砂里能淘多少金——求壶记(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华体会连接
华体会连接

砂里能淘多少金——求壶记(下)

发布时间:2024-06-07 作者: 华体会连接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3日 11:00进入复兴论坛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在上期节目中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记者的调查能够找到收藏紫砂的窍门,许多制壶高手告诉我们,看一把壶是否有收藏价值关键是看人,这个做壶的人越有名,这把壶的价值也就越有保证,按圈里人的说法,就是最好去收名人壶或大师壶。而不少收藏者也非常认同这这样的观点。

  自打十年认识了紫砂壶,宋双才就没断了往家里买壶,60多平米的屋子里,没有一处少了紫砂壶的影子,整天跟壶待在一起,宋双才还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北京老壶。他告诉我们民国以前的壶都可以说是老壶。

  宋双才:“北京老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网名呢?我刚开始上网的时候,都是30岁、40岁以下的人,我呢,总觉得岁数最大,又是北京人,又喜欢紫砂壶,所以就起了个网名叫北京老壶,其中还有这个心愿在里面,就是通过叫这个名字,增加自己的壶源,能收到更多的历史传器。”

  以收老壶为主是宋双才藏壶的原则,绝大部分都是花很低的价钱简陋捡回来的,但这必须要有多年练就的好眼力才能收到好壶。作为京城紫砂圈里有名的玩家,宋双才道出了紫砂收藏的一个技巧。

  宋双才:“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可能的,收藏实际上是要选择高端,要掐尖,就是你用自己的能力尽可能选择最高端的。有一定名气的,就是壶本身就能说明它的名气的。”

  根据自己的实力收好壶、收名壶,也是就俗称名家作品。只有认清了名人才能淘到好壶是宋双才给入门级收藏者的建议。现在,宋是京城紫砂收藏界小有名气的人物,很多人淘到了宝贝,都要找他来给鉴定一下,而他也说,自己现在就是个紫砂迷,每一把壶在他眼里都是有生命的,家里的每一把壶都是一个缘分。

  宋双才:“这把壶,做壶的人,用我的形容叫用生命来做的。为什么这么讲,你看它每一根线都是这样编的。这个做壶人太讲究了,你能到的地方像编的,你看不到这个壶纽的这个底下也同样是用编的方式。那我们看现在做的壶,它底下就是一个光面,既然你看不到,我何必还费这么大劲呢?人家底下都是编的,也是穿的。”

  和宋双才对紫砂的痴迷不一样,做按摩师的韩师傅把收藏紫砂纯粹当做是业余爱好,但也业余得十分专业。

  紫砂爱好者,韩师傅:“你拿着壶,你倒水,你按这眼,它不出水,出水之后吧,按着眼,水没有了。”

  韩师傅:“这就说明它这个严啊,壶做得好啊,特别严密。而且呢,它出水之后啊,这儿没有水。”

  韩师傅:“有一滴的水,有的呢它就流过这个壶嘴了,流得特别多叫做尿壶,那也不行,它就是说的出水不好。你要从这几个方面看的话呢,钥匙这几个条件都够,这把壶就是比较标准的一把壶。”

  韩师傅的紫砂收藏史是从朋友送的一把普通紫砂壶开始的,时间一长,韩师傅发现,这紫砂壶泡出的茶水就是透着那么一股子不一样,从此就迷上了紫砂。现在韩师傅收藏的壶数量虽然不多,但用他的话说,都是精品。

  我们发现,无论是老壶宋双才,还是韩师傅,让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的收藏的大师作品,最推崇的就是大师,而且韩师傅直截了当的告诉我们,无论是谁,踏进紫砂收藏这个圈子的每一个人,终极目标就是大师壶。

  韩师傅这把壶的作者徐汉棠,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我国紫砂界,能被称为工艺美术大师的健在的只有九个人,何道洪被称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而他们几位连同一股的顾景舟蒋蓉等国大师所做的壶就被统称为大师壶。

  我们听说,宜兴陶瓷城的赵炎最近就淘到了一把何道洪的壶,而且他还四处求人,要找何道洪本人为他验验那把壶的真伪,我们便和赵炎一起去看个究竟。

  作为中国紫砂行业里的领军人物,何道洪的壶在拍卖场上,随便一把壶就是几十万,赵炎这7万块钱买来了壶能是真的吗?一路上赵炎也跟我们嘀咕说,但愿这天上掉馅饼的事真能让他给赶上。

  跟着赵炎,我们进了一个普通的办公楼,难道这位紫砂圈的顶级人物就在这么简单的地方做壶吗?这和我们之前见到有的深宅大院可太不一样了。

  何道洪今年67岁,16岁开始拜师学艺,被业内誉为继紫砂泰斗顾景舟之后一位实力派的领军人物,他做壶一直坚持全手工,而且壶型从来不重样,在紫砂圈,以制作严谨、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而著称。

  何老师:“这个属于小品,紫砂的小品。这把茶壶是在80年代早期,大概在81年左右,81

  30年过去了,何道洪这么还能记得这壶是自己做的呢?何老师说,其实这手艺人做出来的

  壶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怎么会不认识,而且这把壶还特殊在它属于小品壶,这种器型他没做过几把,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台湾掀起了一阵紫砂热,当时紫砂壶价格大幅上涨,不少名人的作品都流向了港台,这把壶就在其中。现在这风向一转,紫砂风又刮回了内地,他这壶也就回来了。确定了这壶是真品,赵炎掩饰不住的高兴。

  在紫砂界,只要是大师壶,就意味着无限的升值空间,在紫砂圈,能称为国家级大师的,除了何道洪这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还有另外9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虽然这名头只是国家授予的一种荣誉称号,但紫砂圈里,大家都把它当做是国家授予壶艺师的“最高奖章”,也是求壶人判定一把壶是否有收藏价值的一个标准。

  省级: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市级:地方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地方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地方级助理工艺美术师、国家级工艺美术员、地方级工艺美术员

  这些大师现在都在哪里呢?曾带着我们一同探寻紫砂泥的蔡力武老师,这一次又当起了向导,领着我们在宜兴遍寻大师的踪迹。

  蔡老师说要找到紫砂大师、淘到好壶就一定得了解紫砂壶的历史,要了解宜兴的历史,在经过一条老街时,蔡老师说这里便是历史。

  江苏省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蔡老师:“你看这边就是那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大师的住宅。”

  顾绍培大师:“这条老街都有多少年的历史啦。这条老街明清就有了。应该有六七百年历史了。这条老街就是原来这个紫砂的发源地就在这边。所有那些现在大师的祖先都在这边。就在这条小巷子里面。”

  老街名叫蜀山南街,又被当地人叫做紫砂街,虽然名为一条街,长不足千米,却有着大概90家的名人故居和遗址。

  在老街上遇到的这位先生告诉我们无论是程寿珍、吴云根、朱可心这些老一代艺人,还是在拍卖会上屡创高价的顾景舟、任淦庭,他们都曾在这条老街上工作、生活过,这紫天石铺设的窄窄的街道、这老街边流淌的蜀山河水无一不在讲述着宜兴紫砂的历史。

  蔡老师:“ 过去这条河道主要是运宜兴的陶瓷啊,陶货啊,紫砂工艺品啊,就是从这条河运到了东南亚。到台湾啊,菲律宾啊,香港啊,包括到日本啊,南来北往都是从这条河走。”

  老街独享蜀山河这条水道,当年,紫砂、陶器都是经过这条河运往各地,也让众多宜兴壶艺师的名气越传越远。水道见证了宜兴紫砂600年的兴衰,靠水而居的艺人们也把水的灵性、砂的质朴都融入到了一把把紫砂壶中,让属于宜兴紫砂壶的文化渊源流传。

  蔡老师;“古代本身我们建筑要临水而居,那么这些紫砂的货要通过船运出去,当时的公路不发达,也没有这么多铁路,所以这些老艺人开的店,包括他们的故居都是临河而居。”

  在这条老街上,紫砂技艺几百年来也一直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这种拜师学艺的方式传承着。

  紫砂大师徐秀棠清楚地记得,解放前,拜师时,学徒是要行跪拜大礼的,他的哥哥徐汉棠就是跟随顾景舟学艺的。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 :“因为我家里是经营紫砂的,陶刻的一个老师傅叫任淦庭,当时最有名气的,经常到我家里,帮我们家里在花盆、茶壶上面画画、刻字,我父亲叫我跟他学徒。因为我的哥哥叫徐汉棠,他已经跟顾景舟在学徒了,那么我们家里不要都做茶壶,一个做茶壶一个来搞陶刻。”

  20世纪五十年代,当地办起了宜兴紫砂工艺厂,以家庭为单位的制壶艺人们都集中到了厂里, “紫砂工艺班”开班授徒之际,由当地政府任命也是师从名门的七位老艺人担当“技术辅导员”。他们是: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他们被尊称为“紫砂七大老艺人”。 徐秀棠1954年初中毕业后,拜“七大老艺人”中的陶刻艺人任淦庭为师。至今他依然很怀念那段时光。

  徐秀棠:“当时我们学徒的时候,政府也有请美术老师,请文学老师,组织在一起晚上唱歌,白天上课,这种学徒的生活现在还很怀念的。”

  解放后,政府倡导艺术传承要破除血缘门第之见,“紫砂七大老艺人”广收门徒,培养一批优秀的紫砂人才,他们的弟子也传承了大师的本事,难度比较大的方中带圆的壶型不用模具只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就能完成。现在紫砂界炙手可热的10位国家级大师,几乎都曾经师从于“紫砂七大老艺人”但现在的大师,收的徒弟却越来越少了。我们采访中了解到,在10位国家级大师中,徐秀棠身边一直跟着的徒弟是最多的。

  徐秀棠:“一个是,首先我的精力有限,年纪大了嘛,要收摊了。我们讲,慢慢地,把自己知道的一些知识,把它写下来,写下来以后。这样的话呢,就有更多的人可以知道你,包括技艺,包括自己知道的一些历史,包括自己对紫砂的一些看法,这样写出来比带徒弟,带一个两个人要好得多。”

  有这样想法的还不止徐秀棠一个,素有“壶艺魔术师”之称的紫砂大师吕尧臣告诉我们,原来他也带过不少徒弟,但现在他不想再收徒弟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学生我总共带过一百个左右,那么现在身边的学生只有一个。”

  吕大师回忆他曾经带过班,给一大批学生辅导过,但是现在唯一一个跟在他身边,就是他的儿子吕俊杰。

  吕俊杰:“当时80年代还没开放,紫砂也没有像现在这种,就是很苦,很辛苦,也挣不到钱。然后我母亲说,你不要走我这条路了,这个一辈子苦得不得了。”

  30多年前,紫砂壶艺师的地位和现在有天壤之别。父亲当时让他学艺,只是想让手艺不至于失传。

  吕俊杰:“每天敲片子,一摞一摞的,大小厚薄全部要一样,每天要有任务的,就是规定每天你要敲多少,连续敲了3个月,很枯燥的。”

  枯燥的学艺让很多人对学做紫砂壶敬而远之,但这几年,紫砂慢慢火了起来,不少人向吕尧臣登门拜师,但大多数都是想借助大师的名气,尽快赚钱,所以吕尧臣除了自己的孩子也不敢轻易收徒了。采访中我们发现,有这样想法的紫砂大师的不只吕尧臣一人。

  何道洪:“没有这个时间了。真没这个时间。我自己要做(壶),人家来你要接待,有些时候要参加一些小活动。”

  何道洪现在仅有的两个徒弟,都是他的女儿。面对为什么不再收徒的疑问,大师们都坦言说,他们都已不再年轻,除了需要时间搞自己的创作,只收家人为徒也更易交流、传授经验,因为紫砂壶需要传承的是精髓,只能是耳濡目染磨练出来。若广受门徒,短时间内,教出来的只能是匠人。

  拜会了紫砂圈的几位大师,我们不难发现,最权威的几位国家级大师都不打算再手把手的收徒弟,但是会经常去指点一些有潜质的壶艺师,现在能领会、传承大师风格技艺的人也就越来越难得。现在,大师们每年也就做机3把壶,而他们的徒弟产量也都不太高,一般也不容易拿到,那么,单纯作为投资品,是不是只有这些大师范围内的壶才有价值呢?向导蔡老师告诉我们,其实要收藏、投资紫砂,除了大师壶,门道还有很多。首先就是找比国大师等级低一点的省大师。在蔡老师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谢曼伦的家。

  谢曼伦:“要看工艺的复杂,简单一点的,天数短一点。复杂一点的,天数要多一点。”

  虽然在职称上不如那些国大师,但是在宜兴,谢曼伦是除了汪寅仙以外,做花器最好的女壶艺家之一,而且,单就到大师家求壶这件事来讲,谢曼伦老人说这里也充满了不定因素。

  谢曼伦:“不是说你做三把壶,就一定有三把能成功的。它有的时候,一个有烧成。一个是空气湿度不好的,干燥的天。像我这把壶,我刚才做了3把,就有一把壶就开了,还没烧就开了。”

  一般来讲,刚做好的壶身要阴干一两个小时后再把壶盖,壶嘴,壶把安上,阴干一两天后,才能送去烧制。过去,在宜兴烧紫砂用的叫龙窑,成品率平均只有50%—60%,现在烧壶改用电窑,成品率提高了不少,但要做成一把好壶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的记者决定亲身体验一下做壶的感觉。

  由于第一次学做壶掌握不好接缝时用的力度,记者只能让谢老师帮助修复,过了30分钟记者费了很大的劲总算是把壶身了凑合着做出来。

  记者:“这个就是我做的壶。但是你看它像个鼓啊 现在,我这个把要安上,这个壶嘴要安上,然后如果这个盖子要安上的话,就看上去像一把壶了,因为现在没有时间。但是,谢老师说,我这个还凑合。”

  谢曼伦告诉我们,记者碰到的在她眼中还不算很大的难题,一般大师做壶,最难的在构思阶段,要想不重复自己和前人的作品要付出很大的心血,所以,收藏者到大师家中几乎不可能拿到现成的作品,都要预订,从预订到拿到壶,少则一年,多则两到三年。但有人告诉我们,这里面可有不少玄机。

  上海紫砂壶收藏家,周平:“初五,财神的生日。生日的话,财神生日,作为我们做生意的人来说,在这一天。你就是财神。”

  在宜兴,大年初五这一天有迎财神的习俗。当年宜兴城里,世代做壶的艺人们为了讨个好彩头,新一年生意兴旺,在大年初五这一天,家家都希望尽早要开张,卖出一把壶,价格高低无所谓,就连城里大师们也不例外,因为这一天来买壶的人就是送钱的财神。

  上海收壶人:“那作为我们远方过来的客人,他们这里本地的民风比较淳朴,他有时会送你。”

  摸到了这个窍门,上海来的周先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的大年初五都要到宜兴收壶,就为了能赶上那个好彩头,这些年下来,光是在宜兴买壶,他就已经花了一个多亿。

  可见,要买大师壶,不了解宜兴的习俗,不动点脑筋还真不能成行。但每年大师们做出壶的数量是有限的,不光是要有经济实力,还要有足够的耐心,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除了大师外,在宜兴,还有两万多制壶艺人、一万两千多家家庭作坊,他们之中到底谁的壶最有升值空间呢?常年收藏紫砂壶的赵炎告诉我们,在宜兴投资、收藏紫砂还有另外几条路。

  他,董小勇就是赵炎说的渠道之一,70后的董小勇以做光器为主,在宜兴城里算是小字辈,但却是赵炎眼中的潜力股,去年他做的一把壶在市场上才卖2000多块钱,而今年就已经涨到了7、8千。

  赵炎:“因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紫砂做得精气神也够,然后,形神气态兼备。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呢,就是知名度不高,论工夫,论手上的功夫,论技艺的技法,都完全不输于这些高级职称的紫砂艺术家。”

  为了能找到更多的潜力股,赵炎从宜兴800多个小有名气的中青年壶艺师里选出了40个人,作为长线的投资。除了年纪小,这40多人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们大多都做特色壶,而这也是赵炎投资紫砂的另一个捷径。

  中青年壶艺师:“这个就是卧虎藏龙,底部有一个龙。 这个是飞龙在天,下面一个龙,上面一个龙。”

  以武侠为题材,是壶艺师苍林华的主要方向,无论是卧虎藏龙,还是降龙十八式,无一不透露着一股侠客的味道,也正是他富有新概念的创作让赵炎看好。

  赵炎:“你想他这一个系列就是18个款式,全不重复。你说这个价格,怎么来计算呢?你譬如说,他这个成套的一系列,跟单壶的价格是不一样的。”

  赵炎:“主题性的,因为我觉得成系列的,成套的,这个价格谁来掌握?谁拥有它,谁就有定价权。”

  无论是董小勇还是苍林华,在宜兴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有潜力的后起之秀,只要有眼力你就会挖掘出有潜力的集优股。跟大师们相比,他们年纪小,喜欢把新概念加入壶中,但在赵炎眼里,他们依旧是传统派别,因为他们的作品都还算是茶壶。在紫砂圈,还有另外一群人,

  他们不太讲究传承,做出的壶更是挑战传统,他们的出现让紫砂圈刮起了另一阵风潮。

  话说去年的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上,一把名不见经传的壶吸引了所有买家的目光,它造型独特,看着像传统的提梁壶,但在每个细节上又时刻在彰显个性,并且这把壶还有一个时髦的名字,和谐壶。最终,这把非名门、非大师的壶居然拍出了20万,一把大师壶的价格。消息传出,犹如一个重磅炸弹轰动了紫砂界,在宜兴我们见到了这把壶的作者蒋新安,和我们之前见到的紫砂艺人不一样,一见面,蒋新安就跟我们讲起了工艺。

  蒋新安:“你真正的要做一个,就是在紫砂陶上面有所发展,为什么讲美术基础重要呢,那也就是说,像这把壶上面,实际上它有许多,就是美术方面的基础的运用,这个是浮雕、圆雕、篆刻,这个钻刻是图案。所以在我们美学院校里面训练的一些东西,它都涵盖在里面。”

  不仅逢人爱说工艺、技巧的蒋新安这一特点与传统艺人不一样,而且,他的履历也有所不同。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系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系,没有师傅,只有高校,喜欢变化、创新,无所谓形式,在紫砂圈,和蒋新安一样的人被通俗的叫做“学院派”。在他们眼中,没有门派,只有基础。

  蒋新安:“比如我想要那样的,但是我不会做,那我就只能去请会做的人做,会做的人是第二者,不是你本人。”

  蒋新安的作品在老艺人眼里还能被称作壶,但多数学院派的作品是不被认可的,不仅创新过多、造型怪异让传统艺人难以接受,有的壶甚至已经丧失了茶壶最基本的功能。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吴鸣:“这个是早期的做了一个系列,当时呢,一直跟传统的紫砂造型不一样的,所以我把它的把手抽象化了。”

  吴鸣:“为了体现,一个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一样,还有一个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这种不同的造型来扩展紫砂造型的语言。”

  吴鸣,学院派另一个代表人物。在他的储藏室里,目所能及的壶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看不清壶盖和把手。难道这些就是被传统派最为排斥的不能喝水的壶吗?

  吴鸣:“作为我来讲,我的关注点是要放在,就是说紫砂以后发展的这个可能性上面,我觉得更重要。如果以后紫砂能够表达更多的东西,它的发展的余地更大,它以后的生命力就会更强盛。”

  对于传统派的质疑,吴鸣并不在意,就算不能喝水,他的壶也是有市场的。在今年5月份,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之前在陶瓷城碰到的赵炎就用6万元从别人手里抢拍到了吴鸣的壶。

  赵炎:“你像这把壶呢,就是现代造型。我觉得紫砂,如果一把壶,十把壶。当然我有一千把壶不能都用来喝水。这个壶是现代造型。我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欣赏它。我觉得这也是紫砂的一个创新。”

  之所以要买吴鸣的壶,赵炎是看准了他未来的升值空间,至于传统派最在意的实用价值,在赵炎看来已经没那么重要,在一些业内人士眼中,现在的创新也许会成为以后的经典,其实,现在许多传统的经典壶型,就是几百年前创新的产物。

  吕俊杰:“当时有一个书生吴颐山在庙里读书,准备进京赶考。他的书童就是供春,然后,这个金沙寺僧是一个制壶的高手,他每天在寺庙里,这个小孩子(供春)就看老和尚在做壶。他慢慢慢慢他认为这个很好玩,正好呢,这个庙里有个银杏树,他就用银杏树的这个树瘤啊,这个树干上的树瘤,他就搞了一个创意。”

  据宜兴县志和有关陶瓷的史料记载,生于明正德年间的供春,以一棵大银杏树上的疤痕瘤子作为壶身的造型和花纹,把原来实用性为主的壶制作得更有文化气息,面世之初也曾备受非议,不被当时的主流紫砂圈所认可,但几百年流传下来,供春壶已经成了紫砂圈内的经典之作,供春也得了“陶壶鼻祖”、的美誉。尽管传统派与学院派对于壶型争议不断,但焦点还都是在一把壶本身的价值之上,那么能让紫砂壶提升价值的方法还有哪些呢?

  很多人都看好紫砂的未来势头,在陶瓷城一位正在往车里,装货的女士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刘峰:“自己到这来买的啊!我就是定的货。自己定了一部分,紫砂壶的柸子。”

  刘峰是山东人,开过近十年的画廊,认识很多知名画家,刘峰是从去年开始做紫砂生意的,这次去杭州,她想把画家的资源好好地用在壶上。

  刘峰:“1000多块钱,不到2000,大小有区别,但是我在走向市场的时候,我就能够卖到两万以上。”

  在杭州我们见到了几位知名的画家,据刘峰介绍,这几位画家都在国画界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的画每平尺已经卖到了三四万块。刘女士要请他们在紫砂壶上作画。虽然壶上的空间不大,但几位画家的手法运用得非常自如,看来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在壶上作画了。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尉晓榕:“我们这样一边画,能留下来这个,主要是因为这样的一个东西最后会了解这一个器物会留下我们的痕迹,觉得以后也是一个纪念,觉得还蛮好玩的。”

  江苏省国画院花鸟研究所所长,喻慧:“因为画画这样的一个东西也是有一点挑战性,所以有一些尝试的兴趣吧。”

  画家们在壶上作画的心态似乎很轻松,并没有打算指着画壶来挣钱,但给画家提供壶的壶艺师却非常看重这个机会。陆晓军做壶有十多年了,在宜兴,像他这样的壶艺师至少有两万人,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光有手艺是不够的,年轻的陆晓军希望借画家打响自己的知名度。

  陆晓军:“可能像我们这个资质的话,可能找名画家还是有困难的,就是只有通过这一些平台,大家交流、合作,才会让这个提升价值。”

  名家在壶上题诗作画并不什么新鲜事,在历史上也是有据可查的。宜兴紫砂陶行业协会的史会长就对很多历史了如指掌。

  史会长:“历史上最有据可查的就是清代的陈曼生,陈曼生可以说,是把文化,文人雅士玩茶壶推向的一个极致。”

  传说陈曼生在宜兴附近的溧阳县做县令时,结识了不少制壶名家,对紫砂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闲暇之余,陈曼生亲自画了几十个壶的样式,请当时的名家制壶,然后他再和当时的一些书画名家在壶上题诗刻字,这样,一把不过手掌大小的紫砂壶同时融入了文学、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人壶风格,后人把有些经典的壶称之为“曼生十八式”。

  史会长:“后人研究紫砂文化的就是一把曼生十八式,实际上现在看来呢,可能还远远不止这十八个款式,他设计的,可能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也正是从曼生时代开始,平常只作为生活器具的紫砂壶,因为文人刻写的字画,被赋予了浓郁的文化色彩,渐渐登上大雅之堂。据考证,明清两代,参与紫砂陶艺的诗人、学者、艺术家不下90人。“字随壶传,壶随字贵”。在今年5月16日举行的中国嘉德2010春季拍卖会上,顾景舟的相明石瓢壶以1232万元的成交价,创下宜兴紫砂壶新拍卖纪录。

  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葛昊翔:“顾景舟这个壶的话,实际存在的价值的话,应该是跟当时的那种跟文人的那种结合,它在历史当中,它肯定会延续下去。而且,作为一种文人精神的一种载体来这样呈现的,所以,我想它是应该有这样的价值。”

  顾景舟是壶艺大师,戴相明是当时最著名的篆刻大师,吴湖帆则是当时书画大家。这些大师在各自领域都是泰斗级的人物,作品也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而能将几位大师的创作集中汇聚在一起,这把小小的紫砂壶能拍出1232万元的天价,也就不奇怪了。对于文人参与作画中国国家画院的副院长卢禹舜也感触很深。

  卢禹舜:“养紫砂壶它本身也是一个过程,它整个艺术的过程都是在变化的过程中,不是烧制完了它就结束了,它还没结束,甚至于你一把壶就可能会写一本书。甚至有可能就通过这一把壶。它就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

  大量文人的参与创作,赋予了紫砂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渐渐地,紫砂也从民间流向宫廷,在明清时期,宜兴的紫砂壶曾经当做贡品供帝王御用,上行下效,皇家的推崇反过来又推动了紫砂文化在社会上的流行和发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紫砂早已不是一种普通的生活器具,而成为了一种凝聚中国文化的载体。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研室主任范扬画家:“我一画就觉得它很优雅啊,它不同于宫廷的艺术,它是真正一种文人的艺术,很悠闲,它很清远,就像它紫砂的颜色,它很沉着,一点都不花哨。”

  古代文人在壶上题诗作画,通常为了兴趣或寄托情怀,但刘峰看好的显然是这种方式能给她带来的丰厚利润,而在帮刘峰免费画壶的画家看来,刘峰想的是赚钱,但恐怕没意识到她同时也做了一件弘扬中国文化的好事。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何加林:“她其实,你像刘峰这种商人,她能做到有这么远见的那种文化思路吗?肯定是没有的,脑子里一天到晚都是我要赚钱,我要怎么着怎么着,她哪想到什么中国的文化事业,绝不会的。但是呢,无心当中,这种人多了,国家的文化的东西就慢慢的起来了,文化产业也就兴旺发达了。”

  刘峰算计得很清楚,一把没有画画的壶也就能卖个一两千块钱,而有了名画家的润色,它立刻会身价倍增。

  正如画家所言,刘峰的无心之举让紫砂壶包含的中国文化被更多的人接受、欣赏。无论是壶身上的诗词歌赋、梅兰竹菊,还是壶内浸泡的中国茶,无一不是国人对文化、对艺术的追求。人们欣赏紫砂,是因为它散发的包容、内敛、自然的魅力与国人向往的生活境界是如此的相似。一路走来,我们正真看到了人们对紫砂的迷恋、对壶的依赖,无论是投资还是收藏,大家收的是中国味道,藏的是那一份独特的东方魅力。

  尽管紫砂投资热了,对紫砂感兴趣的人多了,但该怎么认识紫砂,了解紫砂却是很多人的盲点,为了让紫砂壶真正的美被更多人知晓,为了让紫砂里的中国文化能走出宜兴,蔡力武老师正忙着编书,让更多人知晓,中国有个宜兴城,宜兴紫砂最有名。

  蔡力武:“我们中国人崇尚阴阳太极说,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圆润,要和谐,因为中国古代是什么概念呢?天圆地方,所以紫砂壶是跟天地精神相通的,那么现在这个社会,当您拿这把紫砂壶,在手在摩梭它的时候,你的心就会安定下来,您就是会能产生很多慈善的想法,用我们中国古代的话讲,你就是儒家,禅、道都结合一身了。那个人的心态会平和,你会以一个安详的心态去看这样一个世界。”

  同样为紫砂忙碌的还有陶瓷城的赵炎,在北京,他在地段好、文化气息浓郁的琉璃厂租了一套大房子,做起了京城最大的紫砂艺术博物馆,他宁可自己不买房子也要给自己收藏的紫砂壶安一个家,让更多人了解、认识紫砂的美,他还自掏腰包给年青的壶艺师办展览,在忙忙碌碌中,在首都继续着他对紫砂的那份喜爱。

  赵炎:“因为紫砂呢比较内敛比较包容,它和中国人的精神取向是非常相吻合的。紫砂呢它是中国的,但是我觉得呢,紫砂发扬光大以后呢是世界的。因为中国是紫砂呢是能品味世界,能品位人生的,我觉得这才是收藏紫砂真正的意义所在。”

  9月25日,北京,分别来自于中韩两个国家的100多名壶艺师汇聚一堂,这次展览,也被韩国驻中国大使誉为中韩紫砂陶艺交流史上最大的展览。这次展览的主办者之一就是宜兴市丁蜀镇,为了筹备这次活动,他们和韩国朋友策划了半年之久,花费了400多万元,他们不仅到北京办这么大规模的展览,还要到韩国参展,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能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紫砂所散发出的魅力。

  无论是投资还是收藏,紫砂带给人的绝对不单单是商业上的价值。人们热情追逐紫砂的动因,还是因为中国茶和紫砂难解难分的那份悠远的历史,能给现代社会中的人带来的那份生活的意蕴和对人生感悟的空间,这恐怕也是紫砂独有的,无可替代的价值。

上一篇: 【48812】财政部关于发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第十一批)的决议(部令第62号) 下一篇: 深圳市凯西精细五金制品请求一种压铸模具及压铸设备专利防止形成后续的精确度影响 返回上一级